經驗主義並非總是有效果,在產品中一旦犯了大方向的錯誤,即使小方向優化也無法扭轉局勢。
最近聽粥左羅的寫作課,有句話說的挺有意思:萬事萬物皆可輸入,皆可輸出。
“輸入能力,就是你從萬事萬物中吸收能力碰撞出思考的能力。”
感覺這有點裝逼,哈哈,但用來描述今天的狀態還比較貼切。
前兩天早上開車上班,路上在一個岔道口堵了20分鐘,引發了思考:論思維慣性對產品經理的影響(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啊……各位看官們,笑吧)。
我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1. 早上想不看導航直接開吧,所以根據經驗決定了一條路線。(經驗主義)
2. 到某個岔道口時,看到預設的路線有車在排隊,依賴於經驗,猶豫了半秒還是拐過去了。排隊過程中不斷有人想加塞,我使勁跟緊了前車沒讓他們進來。(努力優化)
3. 即使如此,過第一個紅綠燈已經耗費了20分鐘,我發現第二個紅綠燈依然很堵後果斷轉了出去,走了條遠道反而一路暢通很快就到了公司。(及時止損)
當時我突然想到了近期APP產品上的一些情況:
一、提前預設立場
短視頻App(包括波波、西瓜、好看等等)都是視頻流+推薦算法模式,我直接照搬了過來。
把原先App的推薦邏輯,直接推翻了,接入了一家第三方的推薦算法,吭哧吭哧跑上線了。傻不拉幾的啥也沒想,以為AI能戰勝一切困難~
二、努力優化
上線跑了幾天後,發現留存沒有提升,納悶了,找了台新手機下載一試,發現給用戶推的視頻居然都是什麼“皮皮蝦”……推薦算法沒有用戶行為,沒法推薦更符合用戶口味的視頻?
令人髮指的皮皮蝦
(介紹一下背景,我們是款主打歷史人文地理方向的短視頻App,但是之前由於這些領域的視頻內容少,所以前任們往裡灌了很多美食、科技、生活啊亂七八糟的視頻來充門面)
所以第一步,我們下架掉了這些不相關的低質量視頻……
同時,反覆和算法公司討論,最終在推薦算法介入前,先固定給新用戶置頂推薦50條我們安排好的優質歷史類視頻,將用戶行為上報,隨後再根據用戶行為,由推薦算法介入。
效果也還不錯,次留從之前的19%提升到了22%(當然離我們的預期還差一大截),同時,或許是高質量內容引發了用戶傳播,日新增從230提升到了280(小公司你說我容易么……漲點是點啊)
第二步,如何進一步提升推薦算法的質量,從而讓用戶產生依賴?一直能看到他們喜歡看的視頻呢?我們做了幾個操作:
1. 不斷優化50條置頂視頻的質量。每2-3天查一次播放量,對播放量低的置頂視頻進行替換;
2. 後台對優質的視頻設置權重。盡量讓用戶優先看到優質視頻;
3. 增加了社區頁面。將社群場景下完成了若干次迭代的H5移植到App上。
但是次留依舊沒有提升,我再看了下新增七日留存,還略微掉了一丟丟。我就意識到方向上可能有問題了。
三、大方向錯誤,小方向優化也無法扭轉局勢
這什麼意思?就是我開上了嚴重擁堵的道路,我再怎麼跟緊前車不讓人加塞,也就是從擁堵25分鐘優化到擁堵20分鐘,相當於從30分提高到35分,還是不及格……
回到我們App上來,一個意思,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的視頻資源少,AI再怎麼優化,來來回回也就那點東西可以推給用戶,甚至很容易擊穿推薦算法只能把保底素材丟給用戶,導致用戶看到的視頻都是渣渣。
四、及時止損
想明白就好了,我不是因為沉沒成本就拔不出來的人。該調頭調頭,不能猶豫。於是我做了幾個舉措:
1. 放棄第三方推薦算法,改為自研算法;
為什麼?因為第三方的算法是為了很多客戶服務的,儘管對方努力的和我們溝通也幫我們解決問題,但我們的問題我們自己都解決不了:視頻素材少。
那與其這樣,還不如我直接自己來定義一套簡單的算法,保證我能按我設想的邏輯把視頻發到用戶手上。
下周上線。
2. 社區繼續迭代;
這塊不多說了,主要是增加互動玩法,增加內容露出,讓用戶更容易參與進來,再輔助積分&積分抽獎促進活躍。我們主要還是繼續快速在微信社群場景下迭代,完了移植到App里。
下月初上。
3. 新增圖文資源;
不是視頻少么?有人說了,引入PGC唄。嗯嗯,我也在努力找,但是我們不想花錢,別人一聽說沒錢,就沒下文了……
我們視頻不多,更新更少,但圖文可能是條路子,每天公號更新2-3條歷史相關的內容,微博也要更新若干條圖文信息。只要整合的好,對App內容是個好的補充。
用戶來希望獲得內容,消耗時間。那我們就提供更多維度的內容,梳理的更清楚給他,行不行?(目前沒想到更好的路子,有想法的砸過來!)
下月中上線。
總結
孫子兵法說了,先勝后戰。
我們水平差一些的,就只能戰中求勝。而在戰中也需要經常看看局勢,丟掉之前努力搶下的部分地盤不意味着失敗,着眼全局,最終的勝利才是王道。
作者:look,微信公眾號:Super黃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