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設計中融入“道”與“術”的思維,則是要在藝術創新中不斷地推翻自己,在產品設計中分析探求需求的本質,做有價值的設計。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陰陽思想,是指一切事物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例如:天地、日月、晝夜。
在我們設計的過程中藝術創新和商業思維看起來是感性和理性的對立,實質上也如陰陽哲學理論最終形成統一。
《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就是道的“靈魂”,運用到我們工作中,“道”是利用人的情感和心態,建立價值觀,屬於右腦思維。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術”。“術”強調的邏輯和推理,分析工具、技巧、規劃商業戰略等。在設計中,道可以是“藝術創新,不斷推翻自己 ”,術可以是“了解需求本質,做有價值的設計”。
道:藝術創新——不斷推翻自己
有時候覺得做設計就像寫文章——一篇引用經典,辭藻華麗的文章,也許能成為一篇不錯的八股文,但卻不一定能打動人心。
一篇文章的核心價值應該在於:文字背後激發讀者情感共鳴,與反思觸動的中心思想,而對應到設計上則是對問題本質的洞察與把握。
規範、趨勢與方法更像是文章的體裁和用典、互文、比喻等寫作技巧,作用在於輔佐中心思想的表達,絕不應喧賓奪主。只要扣住了核心問題,完全可以對技巧性的事物做更多的突破與嘗試。
而創新的核心是:學會推翻自己,以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
當然不是無腦推翻,要有自己的思維和依據,人無完人,產品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哪怕市面上數一數二的產品也都會有版本的迭代,都在不斷地完善當中。例如:淘寶在這幾年時間裡也經歷了無數次改版。
嘗試對自己以前的作品做改版,這樣的過程中你會以更高的目標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對待產品的嚴謹性,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術:了解需求本質——做有價值的設計
對於設計師,解決問題能力遠高於單純作圖能力,而了解需求本質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在沒有明確需求的動機和目的,設計方向是迷茫的。
洞察、分析是設計師的基本能力,勤于思考分析,做正確有價值的設計。在設計前需要充分了解需求,需求分為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產品功能需求。
1. 業務需求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產品也是耍流氓,說來說去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商業價值。
業務需求多數來源老闆、公司戰略、運營策略等。一般圍繞:如何提升公司銷售額度?如何提升用戶量?如何提升利潤?如何提升用戶轉化?如何推廣運營?等等。
2. 用戶需求
一般來源於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需求。
在kano模型中對用戶需求一般分為:魅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基本需求。
針對這些需求公司都會結合發展戰略與優先級去分析,可分為必做、可做、不做,而產品的靈魂就在於魅力型需求。
3. 產品功能需求
基於業務和用戶價值進行需求分析的結果,為滿足業務和用戶提出的一組產品功能列表,功能需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抽象模型,是團隊之間進行產品設計研發的基礎。
總結
作為設計師,我們都經歷過改稿,雖然過程很痛苦,但是大部分的結果還是欣慰的。一次次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推翻自己讓設計稿變得更加完美。
在了解需求后,對於別人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見,設計師不能盲目聽從,需要真正去識別有用的有建議,勤于思考分析,做正確有價值的設計。
作者:付珍,視覺設計師。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58用戶體驗設計中心(微信公眾號@58UXD),作者@付珍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