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策略4D導圖,即雙鑽模型,為設計從業人員提供了一種構建設計過程的工具。
關於4D理論模型(雙鑽模型)
上圖是由Dan saffer提出的產品設計策略4D導圖,也被稱為“雙鑽模型”,在應用該導圖過程中需關注幾個要點:
- 問題定義:圖最左邊的點代表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想提升業務層面哪些關鍵指標;
- 設計研究:第一段區域Discover代表通過設計研究方法收集數據,並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單元聚類;
- 結構化研究結果:第二段區域Define代表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抽象、提煉得出有價值結論,如果結論比較複雜,可以通過人物角色可視化研究結論。
- 概念模型:第三段區域Develop代表將研究結論轉化為能夠承載在應用層面的實現方案。
- 設計表達:第四段區域Deliver是對上訴方案的細化,從信息架構梳理到任務流程設計再到界面框架探索最後到表現層面的界面表達。
4D理論模型下的競品分析策略
以提升CP任務打卡率為案例:
1. 確定競品分析目的
希望通過競品分析探索什麼問題?
通過流量埋點我們發現第二天任務打卡漏斗流失特別大,初步分析我們認為,目前的任務的形式比較枯燥,用戶很難自發地去完成任務,因此我們想通過競品分析找到適合用戶的任務形式,提升每天打卡率,減少漏斗流失。
2. 競品選取
針對任務打卡形式,選擇了市面上比較典型的產品:小恩愛、同桌的遊戲、玩吧、如故等十幾款應用。
依據功能屬性進行單元聚類:以恩愛為代表的情侶養成任務、以同桌的遊戲為代表的遊戲型任務、以如故為代表輔助聊天型任務、以Same為代表的打卡型任務,還有一些非任務相關,但很有趣味的移情互動,如有間雜貨鋪。
3. 競品分析
通過對每個聚類單元的競品進行分析,我們抽象出對提升CP打卡率有價值的兩條結論:
- 用戶的個性化數據(如網易雲音樂我喜歡歌單)會喚醒用戶二次打卡行為,從而減少打卡漏斗流失;
- 合適的時機(內部觸發概率,如same晚安打卡),合適的素材(外部觸發概率,如same晚安打卡中精美的界面表現)觸發用戶主動完成打卡,減少打卡漏斗流失。
4. 構思概念模型
對競品分析結論進一步提煉:合適時機(內部觸發概率)下為用戶創造合適的素材(外部觸發概率)促進用戶產生個性化數據,喚醒用戶二次打卡,減少打卡漏斗流失。
合適的時機:
任務時機:更貼近用戶的生活,如睡覺前、清晨醒來;
任務發送方式:由CP進行發送,在應用層面我們將任務嵌入在IM中。
合適的素材:
針對任務時機,我們選擇兩個更具互動、新奇的任務:晚安講故事、叫你起床,為了方便用戶與CP之間更加親密的互動,我們又增加了真心話大冒險。
視覺層面,我們通過精美的原畫場景與用戶行為進行結合渲染CP互動氛圍。
個性化數據:通過後宅(養成模塊)記錄用戶的任務行為(任務cookie)和生活,並將其化為成長值,供寶寶(移情載體)成長。
5. 設計表達
結構梳理:
在設計表達階段我們首先對用戶組成CP後進行任務互動再到后宅的主流程交互進行梳理:
用戶組成CP後會進入IM頁,之後由一方發送任務申請,另一方接受後進行任務互動,后宅會記錄這些互動並轉為後宅寶寶成長值。
為了增強任務激勵,我們希望任務接受方在完成任務時能夠獲得任務發起方的鼓勵,考慮到任務屬性,我們對點式任務(睡前故事、叫你起床)進行反饋插入。
由於后宅寶寶是一個全新的屬性概念,因此我們需要對它所涉及的每個細節進行信息梳理:
通過後宅寶寶的信息梳理我們確認了性別選擇、取名、成長以及長大的相關細節,並對其中涉及到的核心任務進行梳理:生寶寶流程、寶寶生長流程。
框架梳理:
基於結構層面的梳理進行頁面框架的設計:
小結
在運用該導圖進行競品分析時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步,得確定一個非常清晰的競品分析目標;
第二步,帶着這些目標有針對性的收集競品,深入研究各個競品特色功能后能夠依據不同的功能屬性進行單元分類;
第三步,對不同單元的競品進行高度抽象,並與要研究的問題進行比較,歸納、推演出有價值的分析結論;
第四步,將結論轉為可執行的產品策略指導,構思、模擬能夠在應用層面實現的概念模型;
第五步,從結構(骨骼)到框架(血肉)豐富概念模型,將其落地成可執行的方案。
#專欄作家#
UE小牛犢,微信公共號:交互實驗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產品思考、用戶體驗分析、交互研究,致力於UX方法論的探索和實踐。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